用户,您好!欢迎使用100Allin [登录]
环球运费网

日本贸易赤字真相

fiogf49gjkf0d
fiogf49gjkf0d

    近日,日本财务省发表9月和上半年度(4~9月)的贸易统计,总体呈现出口下滑、贸易赤字增额动向。尤其是对华出口降幅吸引媒体眼球,被认为是“钓鱼岛国有化”引起“中日政冷”的结果,甚至日本媒体使用“政冻经冷”来描述中日关系恶化对经济关系的影响。“中日经济风险共振”令日本企业忧心忡忡。

  尽管影响不小,但分析中日经济关系,不能只看眼前现象,还需看到世界经济基本背景及中长期趋势,特别是中日的产业贸易结构。

  日本对中国出口减少始于2011年10月,并表现了持续大幅缩水趋势。如当月,日本对外总出口减少3.8%,对华出口则减少8.2%。2012年1~6月,日本总出口增加1.5%,对华出口却减少8.6%,4~9月总出口减少2%,对华出口则减少8.2%。从单月看,今年9月,日本总出口减少10.3%,对华出口减少14.1%。如此看来,日本对华出口大幅减少已形成近一年的趋势性特征,且降幅明显高于总体出口减幅。显然,日本对华出口下滑很难简单理解为“中日政冷”的结果。实际上,在日本对华出口减少的过程中,中日政治合作并无不畅,如去年底中日首脑会谈,达成金融货币合作框架,推动人民币与日元直接交易、承诺互买国债,推动中日韩FTA及“区域全面伙伴关系协定”(RCEP)谈判。这些合作,没有政治互信和政治引领是很难实现的。由此,用“政冷经冷”表述当前中日贸易低潮,并不能反映真实的贸易关系。

  从日本与美欧等贸易关系上,不难看出,日本出口减少并不仅发生于中国。如2012年8月,日本对美出口增加10.3%,9月对美出口增速降至0.9%,恶化9.4个百分点;而8月对中国出口增速为-9.9%,9月降至-14.1%,恶化4.2个百分点,显然对美出口减速更明显。同期,日本对欧洲出口分别下降22.9%和21.1%,均大于对华出口降幅。对亚洲出口也分别减少6.7%和8.3%。可见,日本对外出口整体减少带有明显的周期性特征。

  而从2011年日本地震后,日本企业对外投资扩大,产业加速外移,以及日元持续升值的角度看,日本出口减少又反映了日本产业和贸易结构的变化。如果说地震后日本出口减少曾被视为一时性的表现,那么欧债危机恶化引发全球市场萎缩,日元升值促进日本产业外移,则导致日本对外出口减少呈现结构性与趋势性双重特征。日本综合研究所认为,生产持续向海外转移,已经与地震、外交对立等天灾人祸没有关系,日本贸易收支的赤字化是迟早的事。事实上,2011年日本贸易已经表现了31年来的首次赤字。而这种赤字趋势并没有明显改变,相反出现了更加严峻的势头。其根本原因在于日本产业的结构性空洞化。

  美国金融危机后,日本人口结构进一步恶化,劳动人口绝对减少,社会保障财源不足,企业负担加重。民主党执政体系不健全,大政方针忽左忽右,两大政党错位主导众参两院,国会政治偏瘫,财税改革难有突破,企业整体外逃。某些大企业经营者甚至声言“政府没有对策,我们只好另选国家”。在此背景下,地震海啸核泄漏与欧债危机一并袭来,民主党政府应对乏力,日元快速升值,加剧了企业外移。问题是,面对内外危机,民主党政府不但拿不出像样的对策,反而把眼光瞄准亚洲,提出抢占海外资源,控制海外市场的“亚洲内需化”战略。政府不仅加大对越南、缅甸等援助,试图独占基础设施建设,控制地缘政治要塞,还设立企业对外并购专项基金,推动企业收购海外资源能源权益、并购战略企业。这一政策导致日本产业空洞化加剧,国内投资不足,个人工资难升,物价和资产价格持续低迷,通货紧缩局面严峻。尤其是,面对美欧危机,新兴国家经济整体减速,国际资源能源价格滑坡,日本商社收购的资源权益收益下滑,过度投资,包括对中国汽车市场的过度投资,事实上潜藏新型不良债权风险。

  而眼下,面对所谓的“中国风险”,日本政府和企业又搞“中国+1”战略,对东盟、印度等中国周边国家扩大投资,分散中国风险。这必将把自己逼入新的战略风险区。在中国市场成为世界市场的今天,日本企业的退出,意味着欧美韩企业的得利。市场份额的让出,意味着战略利益的丢失。只有放弃对立,维护相互依存,减少非市场风险,积极消除世界经济危机的负面影响,才有“风险共振”转化为“利益共享”的条件。

当前汇率MORE >
1 = 6.8526 人民币
1 人民币 = 0.1459
证券行情
上证指数 深圳指数 沪深300